首页 | 组织机构 | 团学要讯 | 学习专栏 | 团校之窗 | 阳光专栏 | 荣誉墙 | 文件 | 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 阳光专栏 > 阳光树洞 > 正文

阳光树洞 | 我为夏天悸动的心

【来源:54阳光网 文字中心 | 发布日期:2022-05-28 】

“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镜湖之大,三百余里盛不下;人面桃花,菡萏荷花更开颜;西施采莲,人满耶若,楼阁玉宇尽都翘首盼;美人回舟月未出,夫婿早早邀人归......李白的浪漫和潇洒为我创造出了夏天最美的样子。

夏天的热烈与美好、生机与魅力,能让西子沉醉于荷塘,能让游人驻足于湖畔,心中的那份悸动啊,始终为夏天而保留。

在我们中华文化中,夏天似乎始终都是正面的,诗人青睐夏天的生机,农人祈盼夏天的生长。其实,“夏”一字最早见于甲骨文,其本义是雄武的中国或中国人,即《说文解字》所谓的“中国之人也”,这里的“中国”泛指的是“中原地带”。后来,人们又以“夏”假借指一年四季之中的第二季,这一季雨水充盈、万物生长,也是最初农耕文明中最为重要的一季。

所以啊,我们的祖先曾称自己为“夏人”,把生长季节寓以“夏”的名字,如今,我们的国家依旧称“华夏”。原来,我的祖先也爱“夏”。原来,倾心夏天的种子早就已经种在我的灵魂中了。

而现在,夏天终于到了。在这个夏天,当我听到欢快的歌曲时,我会萌生去绿草地上跳跃、在阳光下大笑、或是开一瓶气泡水,听咕噜咕噜声的念头;夏夜里,当我路过一片草地,如果听到了蛐蛐儿的叫声,我也会想打开鼻腔去嗅一嗅青草的味道;烈阳烤着的溪泉是凉凉的,我一定会把手伸进水中感受清凉......这就是夏天,炙热而轻抚我心,风风火火却直抵我内心的温柔。

“阳光虫鸣荷花塘,汽水西瓜绿豆汤”,送走一个夏天,就等下一个再来。我这颗为夏天而悸动的心啊,始终跳跃在我的胸腔

杨亦心

“夏天是晕染开的,千丝万缕的蓝”,说起夏日我们会想到什么?是清爽的橘子汽水,是拂面的燥热微风,是手掌中融化的甜筒,是菜板上带着蒜味的西瓜,是晚风带起的少女的裙摆,是烈日骄阳下奔跑着的少年,是有关万物生长的现在,是后会无期的未来,是我们的共同故事。

说起夏,我总会想起《菊次郎的夏天》,菊次郎是个痞里痞气的“流氓”,总是拽拽的出现在人们脑海中,但却是这样的一个人,在这个夏天给了正南父亲一般的关爱,尽管他的感情总是藏在一些看起来很不着调的事情中,菊次郎遇见正南,一个不快乐的成年人遇见了一个同样不快乐的小男孩,他就像看见了几十年前的自己,一个孤独的抱紧自己的小孩。有关成长的故事发生在那个夏天,在青涩而又美好的年纪,把年少时无尽的想象细细揉碎,随手一撒,便有了未来的满天繁星。又或者是想起《海街日记》,错落有致的房子,湛蓝明亮的天空,伴随着绽放着的樱花的公路,还有一群机缘巧合相遇的少女,电影充斥着惬意的夏日风景,影片讲诉了四个同父异母的女孩,住在镰仓一座破旧的老房子里,有激烈的冲突,有无声的温暖,有爱流淌在这座小屋。有关亲情的故事悄然发生在那个夏天,时光静静流淌,平平淡淡的日子中是女孩们的细腻情感。

夏这一季节,恰似肆意张扬的少年,明光晓映,着眼处,处处是风流,使人不由自主的沉浸其中。我们对夏赞歌,深明它的绚丽,赞叹于它的灿烂,渴望于它的光辉照耀在我们的身上,不留一处阴霾。夏日晴空,最温柔不过阳光正好、微风不燥,我们都奔跑在梦想的路上。

董青青

“窗间梅熟落蒂,墙下笋成出林。

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

耳听蝉鸣,繁花渐开,又是一年春回夏来时。在迎接夏日到来的日子里,我们迎着扑面而来的夏天的微微凉的风,仲夏夜里的点点星光,以及街道两边那道向外无限延伸、延至天边的光。

关于夏天,每每想起的总是少时夏夜里,早早吃过饭,卧在宽大的躺椅里,感受着专属于东北乡下的夏日晚凉。小时候夏天的快乐总是很简单的,在下课的间隙里吃上一支清爽的冰棒,脱了鞋袜涉足冰凉的溪水中,以及那穿着新的裙子的不甚明朗的欢喜。后来渐渐长大了,不再是孩子,说是少年更为贴切一些。夏日骄阳无限好,凭阑远眺,望着江山如此多娇。心中感怀着浩然然的锦绣前程。素手采菱花破梦,松林茂,夏日微风吹过树梢。思千古,此间年少,试手比天高!少年时期的夏日总与那试手比天高的心境相关联。少年时期的夏天总是离不开披星戴月读书写字,在清爽的夏日里总有一盏明灯伴着读书声。那时候的心绪总是简单的,想到的总是未来,也永远充满着希望。鲜衣怒马是少年,寒衾瘦驹亦是少年。少年就是少年,是人生长河中最明媚也最温柔的光。温柔少年与晴朗夏日最为相配。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春日一过就迎来盛夏白瓷梅子汤,碎冰碰壁叮当响的夏日了,记得《云边有个小卖部》里说过,“云边有个小卖部,货架堆着岁月和夕阳,背后就是山。老人靠着躺椅假装睡着,小孩子偷走了一块糖。泪水几点钟落地,飞鸟要去向何方。人们聚和离,云朵来又往。讲故事的人,总有个故事不愿讲。时光飞逝,悄悄话变成纸张。”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莫将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在春回夏至的日子里,愿君常与清风朗月相伴,凡事不扰心,万事皆可安。

张佳男

“夏天的风,我永远记得。”落日余晖,一把火点燃了太阳积压已久的怒火,迸溅的到处都是,云朵开始燃烧,好像殷红的墨块在湛蓝色的天空中晕染开来。我的脸微微发烫,脖颈儿的脉搏飞速的跳动着,我已经分不清被星火焦灼了我的内心。

关于夏天有太多专属于它的记忆,在每一个有阳光的日子里去发呆去做梦,在梦里一万次心动,也不停止去爱。夏天是远道而来的浪漫和热情,我永远沉迷于夏天的人和事,我继续写诗种花,也继续爱世间万物,阳光浇灌在我的身上,要好好生长。

“去年夏天”“某年夏天”的句子总在交流中浮现,忽的想起的那年夏天,定是一生中难以忘却的岁月,坐在海边吹着经年的风,走过的冷饮店,抱怨过的三伏天,烫脚的地面和天桥上与白云相望的脸蛋,可在一圈又一圈的记忆里面,那燥热的风一吹,树荫下乘凉,听着蝉鸣午睡,田间油绿的禾稻和大片蜻蜓,傍晚的火烧云和葱热的山岭,展翅的鸟群。槐花挂香,春色薄凉,暑气蒸蒸日上,又一季人间昼长。浪漫的像神话,是夏天独有的签名片。

初夏在树,盛夏在阳,末夏在风。五月似不骄不躁,初临的夏日,将他那点喜悦藏在了树影的摇曳间,林间的丛木间,洒脱的田野间,将每一缕光托载在夏日的风中,吹拂向每一丝炊烟袅袅人间烟火的世间,落日湖边充斥着波光粼粼的微光,与天相交映,如丝缕般的青丝,婉转着人间。

幽幽的蝉鸣,午后的烈阳,傍晚的蛙声,都欢呼着这炽热的夏,夏天像一首写不完的诗歌,时间不温不火的熬煮着悲伤,你是我往后岁月都不曾遇到的夏。

刘梦洁

提起夏天,我能想到的只有热烈又温柔这一个词,光听到这个词,就不再是被汗水浸湿衣服的难受,而是夜晚风吹过的惬意。于是,我真的爱上夏天了。

午后的夏,太阳渐渐升高起来,空气中多了一分燥热的气息,树枝上的蝉儿们仿佛也很烦躁似的,此起彼伏的鸣叫着。远处的泉水,明净澄澈,激撞到石块上时,激起白色的浪花,泠泠作响。夏天虽然炎热,但也畅快。每到炎炎夏日,我总能想起儿时与伙伴们一起,不顾外面的酷暑,一起奔跑在田间的小路上。总能让我想起,高中课堂上,同学们一边红着脸,流着汗,一边思考着习题。让我想起与同学们课下分享冰棍的喜悦。夏天既能容纳热辣似火的烈日,又能拥抱狂妄暴躁的风雨;它呵护着我的青春,守护着我的热情,让我永远不回头,不退缩。

傍晚,夏天就显得温柔多了,常常会见到壮观的火烧云。常常在吃完晚饭后,晚霞就开始大展身手了,出现了火烧云,天好像突然变得很低似的,被染成了赤红色,像是喝醉了酒似的。云彩一片一片的,像是龙鳞一样,金色的光照向大地,又显示一只展翅高飞的凤凰,街道上,树上,房子上都被染成金色的了,十分耀眼好看。

夜晚,天空像打翻了一瓶墨水瓶一样乌黑,却有着星星点点的光亮。夜晚的微风轻轻的吹拂过繁密的草丛,坐在微湿的草地上,欣赏着夜晚美丽的星空。夏天的晚风格外凉爽,夏天的也格外的明朗。我喜欢看夜晚闪烁的星空,喜欢带着星空般的梦入睡。

夏日的蝉鸣此起彼伏,温柔的风拥抱着撒野的烈阳。夏天就是这样,热烈着我的青春,温柔着我的岁月。

奚佳琪

不觉夏至,季节走向了浓郁,生如夏花般的灿烂触手可及,满眼皆是葱茏与蓬勃,有种情归深处的欣喜与不舍,季节是真的美,总是在不经意间让我们感动,惊艳,徜徉。

黄昏漫步于匡河边,芦苇已成荡,曾经稀疏的生命,不觉已是密密匝匝,肆意占据着河床,远远望去就像是麦浪,一阵风吹来,就有了澎湃的气势和柔软的线条感,完全占据了河床的风采,大自然从来就不匮乏,随处可见的生命力与感染力。慢慢走着,一大片细碎的花,映入眼帘,青绿的叶覆盖着地面,数不清的花儿闪着粉紫的光,风拂过,花朵,叶片,万般惬意地摇摆着。是我最爱的紫色酢浆草,这样闪亮的粉紫,怎么样都有一种让人无法忽略的高贵。忽而,一只鸟落在前方道上,旁若无人地跳跃着。停下脚步,屏微了呼吸,试图拍下它雀跃的身影,遗憾的是未及拍,它已经飞向那片粉紫的光影里去了。

不远处的河面,一捧捧莲叶舒展开来,相互依靠着聚拢,荷叶间有绽放的白莲,有些含苞待放,犹如害羞半遮面的少女,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独爱莲,莲的高洁与不染,灵魂出窍。

河对岸是排山倒海的绿色,深绿,浅绿,黄绿,错落有致,相互映衬,相互依靠,犹如浓墨重彩的油画,倒影在河面上,分外出彩美好。夹杂在绿色海洋中的夹竹桃,红得灿烂,白得清雅,原来夹竹桃也可以如此静好,不经意间的氛围感,恰是欢喜。

美好的景色源于我们的心境,源于我们一次又一次的发现,夏至,情归深处,愿我们都能守得内心的丰盈与满足,内心的欢喜与感动。

王彦桐


值班编辑:杨亦心

  

Copyright© 2020.东北电力大学54阳光网 54SHINE.NEEP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