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组织机构 | 团学要讯 | 团字文件 | 团校之窗 | 阳光专栏 | 荣誉墙 | 文件 | 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 阳光专栏 > 阳光漫评 > 正文

一颗老槐树

【来源:东北电力大学54阳光网 | 发布日期:2025-09-18 】

一颗老槐树

我是一棵百年槐树,扎根在苏北平原的院落前。当春风第一次亲吻我的枝桠时,墙垣内传来婴儿的啼哭。那是1952年的谷雨,泥坯房里昏黄的油灯下,老程头颤抖着抱起皱巴巴的婴孩,用豁口的粗瓷碗舀起井水,在我的根系旁埋下胎衣。豁口的粗瓷碗盛着浑浊井水,倒映着缺了角的月亮。他粗糙的拇指摩挲着碗沿那道裂纹,想起三年前摔碎的那只传了三代的青花碗——那年大旱,借粮的债主摔碗立威,碎瓷片至今仍嵌在西墙缝里。胎衣混着草木灰渗入根系时,我尝到了咸涩的滋味,像那年被雷劈断枝干时渗出的树脂。

第一章 草绳系住的年代(1950-1978)

我的枝条总在梅雨季弯成拱门。老程头扛着钉耙经过时,枯叶会轻轻扫过他补丁摞补补的肩头。他媳妇常在树荫下搓草绳,把晒干的麦秸浸在陶缸里,手指被碱水泡得发白。春寒料峭的清晨,她总把冻僵的手指贴在我向阳的树皮上取暖,皲裂的纹路里嵌着麦秸碎屑,像极了我的年轮。那年槐花开得特别早,淡绿的花串沉甸甸压弯枝头,像极了春梅出嫁时鬓角别的绒花。

那年大食堂解散后,他家灶间飘出的炊烟格外稀薄。我见过七岁的建国赤脚攀上枝桠,裤管下的小腿瘦得像麻杆,却把鸟窝护在怀里:"爹说鸟蛋能换盐。"当草绳捆住的竹筐悬上枝头,建国踩着树瘤往上攀,脚底沾着的牛粪蹭在树皮皲裂处。老程头举着竹扫帚追到树下,扫帚柄敲在树干上震落露水,惊飞了刚归巢的灰斑鸠。暮色里父子俩的影子在地上拉长,老程头从补丁衣袋摸出半块玉米饼,掰碎的分量刚好能填满孩子掌心纹路。

深秋的月光常照见老程头蹲在虬根旁卷烟叶。1976年那个寒夜,他把我掉落的枯枝捆成火把,带着二十个青壮连夜抢修河堤。黎明时分浑身泥浆归来,却把公社奖励的搪瓷缸子擦得锃亮,摆在堂屋条案的正中央。那缸子白底红字印着"劳动光荣",缺口处用锡补得像条银鱼。每逢初一十五,春梅总要往缸里插几支野菊,花瓣落在搪瓷裂纹里,恍惚间倒成了流动的星河。

最难忘那年腊月,老程头用搓好的草绳丈量自留地。麻绳在冻土上勒出深痕,像给大地针灸的银针。他媳妇把余下的草绳编成门帘,北风掠过时簌簌作响,宛如千百只春蚕在啃食桑叶。除夕夜,建国偷偷把红纸剪的福字贴在我最粗的枝干上,糨糊里掺着稀薄的米汤,引来蚂蚁排成蜿蜒的队伍。

当早春的冰棱还挂在檐角时,村里来了戴眼镜的驻村干部。老程头蹲在门槛上听他们念《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烟锅里的火星明明灭灭,最终在听到"粮食亩产上纲要"时倏地亮起来。那天夜里,他把我枝头的槐花捋下来蒸窝头,花瓣混着麸皮在蒸笼里舒展,氤氲的蒸汽模糊了墙上的奖状——那张印着拖拉机图案的"劳动模范"奖状,四角还钉着搓成股的草绳。

第二章 车轮碾过的春天(1978-2012)

改革开放的春雷惊蛰时,建国的拖拉机突突开进院场。钢铁履带碾过我裸露的根须,震落积年的青苔。这个曾经饿晕在田埂的少年,如今穿着的确良衬衫,把杂交稻种分给乡亲们。那天清晨,拖拉机的轰鸣惊飞了我枝头的麻雀,柴油烟雾与晨雾交织成纱幔。春梅抱着刚满月的女儿躲在门后,孩子被突突声吓得哇哇大哭,建国却把油门踩得更响,让钢铁巨兽的咆哮盖过所有迟疑。

"分田到户"的红头文件被他用塑料布包着,夜里就着月光看了十七遍。纸页上的公章红得像灶膛里的火,映得他眼底发亮。我听见他在磨刀石上反复打磨镰刀,铁器与青石的摩擦声持续到后半夜,惊醒了树洞里冬眠的草花蛇。当第一簇麦穗沉甸甸压弯秸秆时,建国把丈量田亩的麻绳换成皮尺,用红漆在我树干刻下新地界——那道歪斜的刻度线,正巧覆盖了五八年大炼钢铁时留下的焦痕。

九十年代的夏夜,树冠成了天然影院。二十寸彩电摆在我的荫蔽下,全村人围着看《渴望》。春梅从供销社赊来的瓜子笸箩,三天就见了底。她新烫的卷发沾着面粉,白天刚在镇里开了第一家馒头铺。我记着开张那日的晨光:蒸笼掀开时腾起的热气漫过枝桠,把最后几串槐花蒸得酥软,甜香裹着麦香在巷道流淌。当港商投资的化工厂烟囱竖起时,我的叶片蒙过灰,但很快又沐浴在退耕还林的雨中。那年惊蛰,建国带着抗议的乡亲堵住排污口,裤脚沾着的化工废水,在黄土路上蚀出蜂窝状的孔洞。

最难忘那个暴雨夜,春梅把发霉的馒头坯埋在根系周围。雨水将面碱冲进土壤,让我尝到改革浪潮里的苦涩。但很快,镇农技站的吉普车开进晒谷场,后座捆着的白色地膜卷,像极了早年丧礼用的招魂幡。当银色的塑膜铺满田野,我的倒影在反光中支离破碎,如同被切割重组的旧时光。来考察的专家抚摸着我龟裂的树皮说:"这棵古树要申请保护。"他的皮尺绕过三人合抱的树干时,惊落了建国去年钉上的"万元户"铁牌。

千禧年的除夕,打工归来的青年们在我的枝桠挂满彩灯。电线上晾晒的牛仔裤滴着水,落在树根旁堆成小山的烟花包装箱上。春梅的馒头铺已变成两层小楼,冰柜里冻着速冻水饺,玻璃柜台上贴着二维码——虽然当时还没人会用手机支付。当跨年钟声响起,建国把承包果园的合同书折成纸船,放进化工厂整治后的清水渠。月光下,船头"党员示范户"的印章红得发烫,顺着水流漂向新开业的乡村旅游中心。

第三章 新枝嫁接的沃土(2012-2025)

程家第三代出生时,我的主干已需三人合抱。留学归来的程楠,笔记本上记满"乡村振兴"政策要点。他箱子里装着德国农场的土壤样本,却用青花瓷碗盛着家乡的黄土做对比实验。当无人机首次掠过树冠时,螺旋桨的气流震落百年积尘,惊飞了建国三十年前挂在我枝头的铜铃铛。春梅踮脚望着天上嗡嗡作响的机器,围裙兜里还揣着给孙儿准备的芝麻糖。

那年惊蛰,他领着党员突击队给我修砌花岗岩护栏。激光测距仪的红点在树皮上跳动,老石匠却坚持用墨斗弹线。"树有灵,得顺着纹路来。"程楠把3D建模图叠在泛黄的《鲁班经》上,青石接缝处特意留出半指宽的空隙——给蚯蚓留的生态通道。枝桠间新装的巢箱迎来首批朱鹮时,建国正蹲在树根旁调试土壤传感器,他长满老茧的拇指总误触液晶屏,像早年拨打算盘那样小心翼翼。

玻璃温室在东侧拔地而起的那夜,我听见程楠与父亲争执。"钢架会抢了古树的风水!"建国握着量杯的手微微发抖,有机肥正从指缝漏进培养皿。年轻人把卫星云图投影在树冠上,光合作用监测曲线与年轮纹路奇妙重叠:"爹您看,古树蒸腾的水汽,能给大棚降温2.3度。"月光穿过补光LED灯,在父子间隔出流动的银河,直到春梅端来槐花馅的速冻汤圆,氤氲的热气才模糊了那些数据与传说。

如今的晨昏最是热闹:根系周围砌着防腐木平台,城里孩子抚摸我皲裂的树皮,智能讲解器随即响起百年洪水的音频档案。九旬的老程头坐在电动轮椅上,手腕的健康监测环与树干的年轮检测仪同步闪烁。当他说到"火把护堤"时,全息投影在虬根间重现1976年的暴雨,虚拟浪花打湿了游客的运动鞋,却绕过程家重孙女系在幼苗上的红领巾。

春梅馒头铺变成食品厂那天,建国把"党员示范户"的铜牌钉在我最粗壮的枝干上。电钻轰鸣惊醒了树洞里的松鼠,它们抱着电商直播间的试吃装坚果逃窜,爪印沾着的黑芝麻馅料,在枝杈间拖出甜蜜的省略号。程楠的团队正在开发槐花青团预制菜,冷链车发动时,车尾的国潮贴纸被风掀起一角——那图案是扫描我树皮皲裂纹理设计的。

最动人的是暮色四合时:缠绕枝干的柔性光伏膜开始储能,LED灯带在叶脉状电路驱动下渐次亮起。农家书屋的窗棂透出暖光,几个返乡青年正用AR技术还原古籍里的嫁接技艺。他们争论着该用《齐民要术》的"如插枣法",还是现代双舌接法复活那株濒危的古酸枣树。晚风捎来党员活动室的讨论声,那些"农旅融合""智慧农业"的新词,顺着气根渗入土壤,催发出更深的毛细根。

去年深秋,我最大的横枝被制成牌匾悬在村史馆门楣。程楠特意保留着虫蛀的孔洞,嵌进去的微型投影仪正在循环播放:1952年埋胎衣的月夜,1978年拖拉机的轰鸣,2023年朱鹮归巢的晨光。当重孙女把嫁接成功的枣树苗种进光伏苗圃时,她腕间的电话手表突然响起语音提示:"您培育的'光储一体化'植株,土壤湿度已达最优值。"

......

第四章 年轮里的中国密码

我皲裂的躯干上,三代掌纹正以年轮为纸页,书写着一部解码中国乡村变迁的秘典。当农家书屋的灯光透过雕花窗棂,晚风裹挟着党员活动室的讨论声漫过枝桠:"特色种植要嫁接非遗手作""农旅融合需嵌入智慧物联""光伏田埂可套种中草药"......这些新鲜词汇如初春的雨丝,在根系深处催发出绵延百里的毛细血管。

老程头用草绳丈量土地的夜晚,总爱把烟锅灰烬抹在我的树瘤上。1958年深秋,他搓的草绳在公社粮仓堆成小山,麻纤维里绞着晒干的槐花瓣,每丈量完一垄地,就在我东南枝系个结。那天暴雨冲垮了田埂,他跪在泥浆里,用草绳捆住决口的堤坝,绳结在激流中绽成白莲花,像极了他媳妇临终前没纳完的千层底。

建国的卷尺是1983年用三十斤粮票换的,钢尺表面的镀铬层映得出北斗七星。他在我树荫下铺开乡镇企业蓝图时,卷尺化作指挥棒,在月光里划出化肥厂、纺织车间的轮廓。那年除夕,他用卷尺丈量孙儿身高,钢尺突然卡在72厘米处——正是他当年饿晕时蜷缩的长度。春梅默默剪断卷尺,把半截钢条锻造成"党员示范户"铜牌的托架。

惊蛰那日,村史馆的玻璃展柜映出我横切面的纹路。解说员指着1959年的年轮缺口:"这圈焦黑纹理,记录着老支书带人抢救公社粮种的火把之夜。"游客们却不知,那个缺口内侧藏着半粒未燃尽的稻种——正是如今万亩示范田的母本。

程楠团队从我的木质部提取出独特菌群,将其命名为"振兴一号"。这些穿越百年的微生物,正在实验室里分解化工污染的土壤。年轻的研究员惊叹:"菌丝网络形态竟与1978年的农村供销社分布图高度相似!"他们不知道,那年建国推着独轮车送货的路线,正是我根系在旱季寻找水源的轨迹。

最粗壮的那圈年轮被制成全息投影幕,悬浮在村口的千年柏树旁。当游客触摸1997年的纹路,会浮现香港回归那夜全村人围着我收看直播的场景:春梅蒸的槐花糕摆成紫荆花图案,建国把鞭炮绕着我枝干盘成中国结形状,而程楠当时正在树洞里刻下的"我要当科学家",如今已长成凸起的树瘤,像枚扣在年轮上的金色勋章。

深秋的月光再次浸透我的枝桠,建国的重孙女把红领巾系在小槐树苗上。这株由我果实孕育的新生代,根系缠绕着生物降解电池,叶片嵌着柔性太阳能膜。它用嫩枝在夜空中写下第一圈年轮,那尚未闭合的圆弧里,既有百年古树见证的沧桑,更闪烁着万物互联时代的星辰坐标——就像1952年那个埋胎衣的粗瓷碗,豁口处此刻正盛满银河。

我皲裂的躯干上,三代掌纹正以年轮为纸页,书写着一部解码中国乡村变迁的秘典。当农家书屋的灯光透过雕花窗棂,晚风裹挟着党员活动室的讨论声漫过枝桠:"特色种植要嫁接非遗手作""农旅融合需嵌入智慧物联""光伏田埂可套种中草药"......这些新鲜词汇如初春的雨丝,在根系深处催发出绵延百里的毛细血管。

第五章 根系缠绕的明天

暮色中,我虬曲的枝桠正托起第十万零八千次日落。老程头抚摸着我新生的气根,褶皱里嵌着光伏板反射的碎金,他说这须子像极了当年抢修河堤用的草绳。党员活动室的窗棂透出暖光,程楠正用全息投影展示"农文旅融合示范带"规划图,光束穿过百年树洞时,惊醒了沉睡的孢芽——那些在改革开放元年就蛰伏的胚种,此刻正酝酿着跨世纪的萌发。

春风又掠过苏北平原,带着1978年第一辆拖拉机的柴油味,混着2025年智慧温室的营养液气息。我的年轮里,草绳与光纤正在悄然嫁接:建国的党员示范户铜牌下,智能传感器正监测着树液流速;春梅的馒头厂冷链车里,槐花青团与航天冻干食品共享货架;程楠无人机掠过处,我的倒影正被数字孪生技术复刻进元宇宙,枝干间每一道裂痕都成了数据流中的沧桑密码。

此刻的月光格外澄明,斑驳树影里叠印着四重时空:1952年埋胎衣的土坑已成文物保护标识,1978年拖拉机履带印化作青石浮雕,2012年砌的花岗岩护栏蔓生着爬山虎,而2025年的全息村史展正将百年沧桑投射向银河。九旬的老程头忽然颤巍巍起身,把重孙女系在幼苗上的红领巾又紧了紧,那株光伏苗圃里的小槐树,已悄悄将根系伸向5G基站下的沃土。

晨露未晞时,我听见深埋地下的草绳正在腐殖质中分解,那些绞着计划经济年代汗水的麻纤维,正化作乡村振兴的有机氮肥。党员活动室传来新一代的誓言,与四十年前火把护堤的呐喊在年轮中共振。又有胎衣将埋入根系——这次裹着无菌保鲜膜,膜上印着"新农村合作医疗"的二维码。我知道,当第一百零一轮新叶舒展时,草绳丈量的土地、钢尺规划的厂房、卫星监测的田垄,终将在根系深处达成永恒的和解。

  

Copyright© 2020.东北电力大学54阳光网 54SHINE.NEEP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