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楼里的精神脉络:传承红色基因,担当时代使命
用好红色资源,传承东电精神,担当时代使命
在东北电力大学的校园中,有一座极具历史意义的建筑 —— 石头楼。它不仅仅是一座建筑物,更是一部生动的史书,承载着学校的发展脉络,蕴藏着深厚的红色底蕴和独特的东电精神。当我们深入探寻石头楼的故事,便能从中汲取力量,更好地理解如何用好红色资源,传承东电精神,担当起时代赋予的使命。
石头楼:历史的见证者
东北电力大学的石头楼,始建于1929年,建成于1931年,其建筑风格独特,厚重的石材堆砌而成,彰显着坚固与沉稳。从它建成的那一刻起,石头楼便开始见证这片土地上的风云变幻。
在动荡的战争年代,石头楼周边地区曾经历过无数次的战火洗礼。当时,这里虽然不是正面战场的核心区域,但也无法避免地受到战争的影响。许多东北电力大学的前身校师生,在那样艰难的环境下,依然坚守着对知识的追求。他们在石头楼中,克服重重困难,坚持开展教学活动。比如,在物资匮乏的情况下,师生们共用有限的书籍和教学用具,老师在石头楼昏暗的教室里,凭借着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为学生们传授着知识的火种。
同时,石头楼也成为了当地百姓的一个临时庇护所。在战争的危险时刻,周边的百姓会涌入石头楼,寻求暂时的安全。东北电力大学的先辈们,秉持善良与担当,不仅接纳了这些百姓,还力所能及地为他们提供帮助。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在艰难时期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与关爱。
在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电力行业作为国家建设的重要支柱,急需大量专业人才。东北电力大学的前身校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石头楼也在这一时期焕发出新的生机。学校在石头楼里不断完善教学设施,扩充师资队伍,为培养电力专业人才做着积极的准备。许多从全国各地赶来的优秀教师,在石头楼里开启了他们的教育生涯,他们在简陋的条件下,认真备课、精心授课,为我国电力事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 “种子” 人才。
石头楼与红色精神的交融石头楼所承载的历史,处处彰显红色精神。红色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它涵盖了坚定的理想信念、无私的奉献精神、顽强的奋斗意志等诸多内涵。
从石头楼的故事中,我们能看到坚定的理想信念的力量。在战争年代,尽管面临着生命危险和物资短缺,东北电力大学的师生们依然没有放弃对知识的追求,对教育事业的坚守。他们深知,只有通过知识,才能改变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这种坚定的理想信念,如同黑暗中的灯塔,指引着他们在艰难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就像 [某位具体先辈的名字],他在战争期间,不顾敌人的威胁,多次往返于危险区域,为学校运送重要的教学资料和物资。他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不能让学校的教学活动因为战争而中断,要为国家培养出更多有用的人才。
无私的奉献精神在石头楼的历史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无论是战争时期为百姓提供庇护,还是和平年代为培养电力人才默默付出,东北电力大学的先辈们都展现出了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他们不计个人得失,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了更有意义的事业中。许多老师在石头楼里,放弃了优越的生活条件,扎根教育一线,几十年如一日地辛勤耕耘。他们为了学生的成长,为了电力事业的发展,奉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顽强的奋斗意志也是石头楼所蕴含的红色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无数的困难和挑战,从简陋的教学条件到复杂的社会环境变化,但石头楼里的师生们从未退缩。他们凭借着顽强的奋斗意志,一次次克服困难,推动学校不断向前发展。在教学资源匮乏的年代,师生们自己动手制作教学模型、编写教材,通过不懈的努力,逐步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
石头楼孕育的东电精神
在石头楼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独特的东电精神也逐渐孕育而生。东电精神,是在红色精神的滋养下,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发展历程形成的。它包含了艰苦奋斗、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和勇于创新等多个方面。
艰苦奋斗是东电精神的基石。从石头楼建成之初,东北电力大学的师生们就面临着艰苦的环境。在战争年代,要克服战争带来的种种困难,保证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建设时期,要在物资匮乏的条件下,努力发展学校的各项事业。无论是在怎样的困境中,东电人都没有被困难打倒,而是凭借着艰苦奋斗的精神,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迈进。比如,在学校建设初期,为了节省资金,师生们自己动手参与校园建设,搬运建筑材料、修建校舍。他们用自己的双手,为学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严谨治学是东电精神的核心。在石头楼的教室里,老师们始终秉持着严谨的治学态度。他们对教学内容精益求精,对学生的学业严格要求。每一堂课,老师们都会精心准备,确保将最准确、最前沿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在学术研究方面,东电的学者们也以严谨的态度对待每一个科研课题。他们注重实验数据的准确性,追求理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正是这种严谨治学的精神,使得东北电力大学在电力领域培养出了众多优秀的专业人才,在科研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团结协作是东电精神的重要体现。在石头楼的历史中,无论是面对战争的考验,还是学校发展过程中的困难,东电人始终团结一心。师生之间、同事之间相互支持、相互帮助,共同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在科研项目中,不同学科的教师和学生组成团队,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开展研究。在教学活动中,老师们也会相互交流教学经验,共同提高教学质量。这种团结协作的精神,使得东电人在面对各种挑战时,都能凝聚起强大的力量。
勇于创新是东电精神的动力源泉。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力行业对技术和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东北电力大学在石头楼的见证下,始终保持着勇于创新的精神。学校鼓励师生积极开展科研创新活动,不断探索电力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许多师生在石头楼的实验室里,日夜钻研,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科研成果。这些成果不仅推动了学校的发展,也为我国电力事业的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新时代大学生:传承与担当
在新时代,东北电力大学的大学生们肩负着传承红色资源和东电精神,担当时代使命的重任。
大学生们首先要深入了解石头楼的历史,从中汲取红色精神和东电精神的养分。学校可以通过开展校史讲座、组织参观石头楼等活动,让学生们全面了解石头楼的故事。在参观过程中,安排专业的讲解员,详细介绍石头楼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作用,以及与之相关的先辈们的事迹。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们深刻感受到红色精神和东电精神的内涵,激发他们对学校的热爱和对精神传承的责任感。
在学习生活中,大学生们要以红色精神和东电精神为指引。在学习上,发扬艰苦奋斗和严谨治学的精神。面对复杂的专业知识,要不怕困难,勤奋刻苦,努力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例如,在学习电力专业课程时,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复杂的公式,要反复钻研,通过查阅资料、向老师请教等方式,确保理解透彻。同时,要注重学术道德,严谨对待每一次作业和考试,杜绝抄袭和作弊行为。
在社会实践方面,大学生们要践行团结协作和勇于创新的精神。积极参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如电力科普志愿服务、社区电力设施维护等。在这些活动中,与同学们团结协作,共同完成任务。比如,在电力科普志愿服务中,大家分工合作,有的负责策划活动方案,有的负责制作宣传资料,有的负责现场讲解,通过团队的努力,将电力知识普及给更多的人。在参与科研项目和创新创业活动时,要勇于创新,敢于提出新的想法和思路。积极参加各类科技创新竞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电力行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
大学生们还要将个人的成长与国家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将自己的职业规划与我国电力事业的发展需求相契合。无论是选择从事电力科研工作,还是投身于电力工程建设、运行维护等一线岗位,都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我国电力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在未来的工作中,要继续传承和发扬红色精神和东电精神,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为实现我国电力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东北电力大学的石头楼,是红色资源的重要载体,它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孕育了独特的东电精神。在新时代,我们要充分挖掘石头楼所蕴含的精神价值,传承红色精神和东电精神,让每一位东电学子都能在这种精神的激励下,担当起时代赋予的使命,为学校的发展、为我国电力事业的进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让我们以石头楼为精神坐标,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上,坚定信念,奋勇前行,让红色精神和东电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