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组织机构 | 团学要讯 | 团字文件 | 团校之窗 | 阳光专栏 | 荣誉墙 | 文件 | 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 阳光专栏 > 阳光漫评 > 正文

小巷里的家:时代夹缝中的人性微光

【来源:东北电力大学54阳光网 | 发布日期:2025-09-18 】

小巷里的家:时代夹缝中的人性微光

王小鹰的《小巷人家》如一扇窗,让我们窥见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上海里弄的烟火人间。在逼仄巷道与斑驳墙壁之间,在“十八平方米的宇宙”中,几户普通人家于时代浪潮里沉浮挣扎,那并非轰轰烈烈的史诗,却是无数个体用日常悲欢与坚韧努力,于逼仄处绽放出的微光。

那狭窄的小巷本身即是一个巨大隐喻。它既是几户人家拥挤生活的物理空间,亦象征了转型年代普通人所遭遇的重重限制与无形夹缝。庄家的住房分配困境,是计划经济的烙印在普通人命运上的沉重投影;而林武翔父亲为“个体户”执照的奔走,则揭示出个体在僵化体制下寻找出路的艰难。小巷中的生活空间,俨然是时代夹缝的微缩模型。

小巷里的人们在生存的夹缝中,却始终不灭希望,展现出生命顽强的韧性。庄超英深夜在碗橱中偷偷藏起肉酱,是一个知识分子在物质匮乏年代试图守护尊严的无奈与挣扎;宋莹“投机倒把”的行为,是底层妇女在政策缝隙中迸发出的生存智慧。而林武翔的“个体户”牌照,庄筱婷的高考准考证——这些物件象征着在体制松动之时,普通人以个体奋斗寻求出路的微光。正如煤球炉上飘出的饭菜香气,无论空间如何逼仄,日子总在继续。

更令人动容的是,小说中邻里之间在逼仄中彼此依偎、守望相助的脉脉温情。庄家林家共用的水龙头,既是资源紧张下争执的源头,却也催生出共享与互助的必然。这小巷中的情谊,俨然一道超越物质匮乏的暖光,为时代夹缝中的人们提供了生存下去的力量支撑。

小巷人家的故事仿佛将宏大的时代叙事,融入巷子深处那几声锅碗瓢盆的碰撞里。王小鹰笔下展现的,是普通人如何在时代洪流的夹缝中,以微小却坚韧的生命力量撑开一方生存的天空。这夹缝中的微光,正是对历史最真实而温暖的铭刻。

重读《小巷人家》,我们看到了那逼仄空间里透出的光亮——它提醒我们,历史不只是宏大叙述,更是无数个体在缝隙中顽强生长的生命印记。

  

Copyright© 2020.东北电力大学54阳光网 54SHINE.NEEP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