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死亡教育成为人生的必修课
——对影视作品《三悦有了新工作》的浅析和感想
近期,网络上的一部影视作品《三悦有了新工作》播出后受到了大众的追捧,某网站内评分高达9.6。剧中人物赵三悦(95后青年)毕业后找工作频频失利,在家无所事事、躺平一年,终于在与母亲的一次争吵爆发之后,不得不离家自谋生路。在大姨的介绍下,赵三悦找到了一份新工作。由此,该剧围绕赵三悦的新工作——殡葬化妆师展开叙述。堪称中国版《入殓师》。
本剧主题突出一条主线——死亡的重新定义。死亡不是不吉利的代言词,通过赵三悦和同事们的遭遇,呼唤人们应当把“生老病死”同等看待。虽然他们从事的工作很辛苦、很有社会价值,但都因身处殡葬行业而被他人嫌弃——师姐周娅男条件不差,因为职业原因,三十多岁一直没有谈成恋爱;赵三悦在亲戚的婚礼上坦白自己的工作,被人连打带骂直接轰了出去;上班打车定位到殡仪馆,连连遭到拒载,司机甚至宁愿接受“差评”也不愿接单,等等。
现实生活中的“三悦”们虽不至于像剧中那般处境,但在日常仍会遭遇种种不公,比如与剧中的人物一样,在生活中被嫌弃,在爱情面前受冷落,仿佛他们是夺走生命的瘟神,一旦靠近就会噩运附体等,这些都是世俗众生对死亡的曲解与误读。观影之后,我不禁重新叩问人生的尽头是什么样子,如何看待那无尽的黑暗,而生者又该怎样面对亲人的“谢幕”,以怎样的态度、怎样的方式度过生命存续的每一天。我想首先我们应该学会尊重死亡,正视死亡。生老病死都是人间常态,死亡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社会偏见。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死”被视为不吉利的象征,是一种特殊的大禁忌。我们常常在赞颂生命的诞生,感叹生的伟大,而生命的消亡却总是被尽可能地淡化。我们给死亡编造出各种各样的谎言,“去了很远很远的地方”、“变成了星星”……但现实是,死亡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对于死亡的逃避,并不能抹去悲伤,反而会酿成新的悲剧。剧中的一个单元讲述的就是:小女孩的妈妈车祸身亡,其父亲难以接受突如其来的打击,一直不肯火化妻子,更不愿告诉女儿事实。人们总是不知道该如何与幼小的孩子描绘死的概念。大量研究表明,因未成年时期未形成对死亡的正确认知,会导致成年后的自残行为。
活着的人可以坦然面对死亡吗?我再次陷入深思。该剧几乎每一集都是在不同家庭处理后事的过程中,告慰生者,引发共鸣,唤起生活的希望。剧中的赵三悦虽然是一个年轻的95后,但她的视角却能引领我们明白了死亡的真谛:这份真谛就是体验“爱”,我们清楚生命终有尽头,从生的那一刻就决定了未来的每一天,只会离“死”越来越近,无法回头只能向前,只能欣赏这一路的风景。既然生命周期是有限的,那么人要追求的就是体验,在体验中实现价值。应当让死亡教育成为我们数十载人生道路中的必修课,通过正确看待死亡,认识到人生的本质,继而珍惜当下,有意义地过好自己的生活,这是我们应当从这堂人生必修课中学到的最重要内容。
在拍摄剪辑手法方面,全剧开场即是赵三悦躺在窗帘紧闭、昏暗狼藉的房间里,导演通过对光影等拍摄细节的着重描写,细致刻画了赵三悦翘着二郎腿,对着手机看剧傻乐的状态。配上赵三悦躺平在青年旅社床上的颓废姿态,引起了网友们的极大共鸣——这不就是生活中的“我”吗?导演李漠的上一部作品《我在他乡挺好的》是以浓厚的现实色彩为基调,而这次《三悦有了新工作》使用了更多浪漫主义的手法,以年轻人的视角去见众生、见生死。虽然剧中故事以殡葬为题材、几乎都发生在冰冷的殡仪馆内,但剪辑出来的故事基调却都是暖色系,通过一个又一个暖心的故事,来治愈社会情绪的丧,用伤痛治愈社会的丧,足见导演用功之深厚。
人生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终点都是黑色死亡线。向死而生,尽享人生百态,珍惜时光,共享亲友陪伴才是生活该有的颜色。人们告慰逝者,迎接新生命,不辜负每一缕朝阳,才是面对死亡最优雅的姿态。感谢“三悦”带给我的人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