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缸窑烧造技艺密码
专题研讨共析传统工艺与现代工程
的相通之理
机研古韵实践团
东北电力大学机研古韵实践团在刘子帅老师的带领下,走进吉林市缸窑烧造技艺展示馆(吉林市龙潭区缸窑镇人民政府)开展第三站实地调研,并于当日召开线上专题会议,围绕“缸窑烧造技艺传承”深入研讨,推动历史文化与专业学习的深度融合。

作为东北地区规模最大的陶瓷工艺专题展馆,吉林市缸窑烧造技艺展示馆总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分设两大展区,通过“北国陶都”“烧造技艺”“五股分缸”“工匠留影”“真品荟萃”“活态传承”六个板块,系统呈现缸窑镇自清代以来的制陶历史与工艺智慧。


在“烧造技艺”展区,成员们被复原的龙窑结构与传统制陶工具吸引。从原料粉碎的石碾到成型用的拉坯转盘,从施釉工具到装窑用的匣钵,机制专业的同学结合《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知识分析:“古代陶工设计的脚踏式拉坯机,其曲柄连杆机构与现代自动化生产线的伺服驱动原理相通,体现了‘以简驭繁’的工程思维。”大家对照展区流程图,详细记录揉泥、制坯、晾晒、装窑、烧制、出窑等28道工序的技术细节,特别对“龙窑升温曲线控制”与现代工业炉温调控技术展开对比讨论。

“五股分缸”展区的管理史料引发热烈讨论。展区通过契约文书、分缸账簿等实物,还原了清代缸窑镇“五股合资、分工协作”的经营模式。刘子帅老师引导同学们思考:“这种基于技艺专长的模块化分工,与现代企业的项目管理架构有何异同?”成员们结合相关课程知识,分析其对提升生产效率的作用,材控专业的周同学补充道:“分缸制中的质量追溯机制,与现代智能制造的MES系统理念不谋而合。”

陶瓷制缸工艺专题研讨会中,李思涵同学以“常见问题解决方案”PPT为核心,系统讲解坯体开裂预防(日干燥含水率梯度≤0.5%)、釉面针孔处理(添加2%氧化锌)、烧成失败分析(装窑密度临界值70%)等技术要点。机制专业的崔立业结合展馆“活态传承”展区的现代陶艺工作室案例,提出“传统龙窑温度曲线数字化建模”方案,引发关于“PLC控制系统与传统经验融合”的激烈辩论,最终形成三项可行性建议:开发半自动拉坯装置、建立烧成参数数据库、设计传统纹样参数化模型。

此次实践构建了“实地调研-问题诊断-创新构想”的闭环学习模式,团队将继续深挖缸窑技艺中的工程基因,推动传统智慧向现代工程实践的转化应用。
来源/ 东电机械
初审 / 王艺潼 曹爽
复审 / 白欣卉
终审 / 丁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