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相传守初心 青春铸魂勇担当
站在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的历史坐标上,我随“探寻革命印记,传承红色精神”培训班踏入哈尔滨这片浸染热血的土地。这场由理论课堂、前辈对话与实地探访交织的实践,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历史的厚重之门,更让我在精神的淬炼中读懂了红色基因的时代密码。
01理论铸魂:在历史纵深中锚定信仰坐标
李世辉教授《白山黑水铸英魂》的讲座,像一幅血色画卷在我眼前展开。当他讲到抗联战士在零下40℃的密林中啃食棉絮,却以“忠诚于党、勇赴国难、血战到底”的精神内核撑起民族脊梁时,展厅里陈列的破棉衣与锈迹斑斑的枪矛突然有了温度。最触动我的是他寻访抗联老战士的细节:四代人共唱《露营之歌》的哽咽,李敏女士珍藏的褪色党证——原来理论的光芒从来不是抽象的,它藏在老战士颤抖的声线里,藏在“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生命抉择中。这堂课让我明白:红色精神不是书本上的铅字,而是需要用理论滋养、以信仰浇灌的生命之树。
02代际对话:在前辈故事里接过使命火炬
与关工委老师们的座谈,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接力。当80岁的张老师抚摸着抗联烈士遗书哽咽着说“他们倒下时和你们一般大”,当赵书记指着展馆照片强调“和平是先烈用脊梁筑起的屏障”,我突然理解了“传承”二字的重量。我们这群“00后”与前辈们聊抗联精神如何对抗“躺平”心态,聊实验室里的攻坚与战场上的冲锋有何共通——原来“勇赴国难”可以转化为科研报国的坚守,“血战到底”能升华为乡村振兴的奔赴。这种双向的思想碰撞,让红色精神不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成为流动在代际之间的生命热能。
03实地溯源:在历史现场完成灵魂洗礼
东北烈士纪念馆:杨靖宇将军胃中仅存的草根棉絮标本前,讲解员的声音低沉而颤抖。我忽然懂得,支撑血肉之躯穿越枪林弹雨的,从来不是生理极限,而是“以身殉国”的信念。
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冰冷的解剖台与抗日志士“死得其所”的绝笔书形成刺目对比。当看到展柜里孩童尺寸的囚服时,我攥紧了拳头——历史不是遥远的故事,而是必须铭记的警示。
哈尔滨工程大学校史馆:“哈军工”前辈们在荒滩上建起船舶实验室的老照片,与如今深海探测装备的模型交相辉映。原来“科技报国”从来不是口号,而是像抗联战士守护火种一样,用一代人的青春守护国家的未来。
04青春作答:在时代考场书写传承答卷
返程时,松花江畔的抗洪纪念塔在暮色中矗立如碑。我忽然明白,红色教育的意义从不是把历史装进脑袋,而是让精神火种在心田生根。作为东电学子,当我们在实验室调试电网设备时,会想起抗联战士在密林里守护电台的坚守;当我们在边疆山区架设线路时,会听见八女投江时“与国土共存亡”的呐喊。正如习总书记所说:“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这份使命,需要我们把“忠诚”熔进专业学习,把“担当”化为科研攻坚,让抗联精神在新时代的“战场”上,继续照亮万家灯火。
这场实践如同一面镜子,让我看见历史的厚重与青春的轻盈如何共鸣。当我在烈士雕像前重温入党誓词时,指尖触到的不只是冰冷的石碑,更是跨越时空的精神握手。愿以青春为烛,续燃先辈火炬——这,就是我们这代人对历史最庄重的回应。

经济管理学院 王一晴
以青春之名 赴红色之约
当我以青马工程学员的身份,踏上哈尔滨这片红色热土,才真切触摸到历史的温度。作为青马工程培训班一员,参加本期“探寻革命印记,传承红色精神”实践活动,意义远超想象。走进东北烈士纪念馆,先辈们的热血故事不再是课本里的铅字,而是具象化为家书的温度、战旗的褶皱。抗联精神专题报告,让信仰跨越时空,与青春对话。和关工委老教师交流,听他们讲述往昔,代际的桥梁,架起精神传承的通途。在哈尔滨的日日夜夜,历史与现实交织,红色基因的密码,在实践中破译。我愈发懂得,青年的担当,是接过先辈的炬火,让红色精神在新时代,以青春之名,熠熠闪光,续写属于我们的奋斗华章 。
01岁月留痕,见证信仰之光
走进哈尔滨烈士纪念馆,一股庄严肃穆的气息扑面而来。展厅内,陈旧的家书纸张泛黄,承载着亲人间的牵挂与不舍;破旧的军帽布满岁月痕迹,仿佛还带着战场上的硝烟;血染的战旗虽已褪色,却依然能让人感受到曾经战斗的激烈。赵一曼同志为了国家和民族,忍痛与孩子诀别,奔赴革命前线;还有那为抗战义无反顾、前赴后继的父子兵,他们的故事无不令人动容。烈士名单上,许多年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比我还小的年纪,让人不禁肃然起敬,满怀哀思。
离开纪念馆,来到烈士陵园。阳光洒在这片土地上,温暖而明亮。这和平宁静的景象,是无数先辈用生命和热血换来的,他们挺起的脊梁撑起了这片天地,这份恩情,我们永不能忘!
在东北烈士纪念馆,一个个真实的战斗场景重现眼前,艰苦的作战环境让人难以想象。看着那些历史照片和烈士档案,仿佛能看到先辈们浴血奋战的身影。当听闻杨靖宇将军的事迹时,内心的震撼达到顶点。日军在粮绝之际,剖开他的尸体,却发现他的胃里只有树皮和草根。是什么样的信念,能让一个人在如此绝境中坚守?是对党坚定不移的忠诚,是“苟利国家生死以”的民族大义。
而侵华日军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则揭开了战争最黑暗、最残忍的一面。锈迹斑斑的解剖器械、冰冷的实验台、标注着“马鲁他”的罪恶档案,还有浸泡在玻璃罐中的人体器官标本,每一处场景都在控诉着日军反人类的暴行。它时刻警醒着我们:铭记历史真相,是守护和平的基石;珍视历史记忆,才能避免悲剧重演。这堂沉重的历史课教会我们:捍卫历史,就是守护人类的尊严与良知。
02薪火相传,对话时代精神
哈尔滨工程大学李世辉教授关于“东北抗联精神”的专题讲座,生动诠释了“忠诚、大义、气概”的深刻内涵,为我们全面理解抗联精神搭建了框架,也引发了我们对“新时代青年如何传承抗联精神”的深入思考。
在与关工委老师的交流座谈会上,我收获颇丰。老师们结合自身的经历,讲述着他们与红色历史的故事,那些鲜活的细节让遥远的历史变得触手可及。青马工程的同学们也纷纷分享自己的感悟,从不同角度加深了我对抗联历史和红色精神的理解。
座谈会上,关工委老师们语重心长地说,未来属于我们青年一代,我们要把握时代机遇,努力奋斗。而他们也会继续发挥余热,为我们指引方向。在这些优秀老师的关怀下,我们青年学子有了前进的动力和目标。
03知行合一,践行红色使命
踏上归程,我的思绪仍沉浸在哈尔滨的红色印记里,不断叩问:身为大三学子,怎样让红色精神成为青春最亮丽的底色?红色精神绝非遥不可及的符号,而是锚定每个时代青年责任的坐标。
于我而言,首要之责便是深耕学业。在专业课的知识海洋里,多几分追根究底的执着,把“是什么”问成“为什么”“怎么样”,让严谨求实融入每一次演算、每一场答辩;把论文写在祖国发展的大地上;日常之中,时刻铭记先辈披荆斩棘换来的和平,以“不坠青云志”的朝气直面挑战,拒绝“躺平”“摆烂”,用奋进姿态告慰先烈热血。
我深知,这次实践是红色精神传承的新起点。哈尔滨赋予我的红色力量,都会化作前行的底气。我们既是红色故事的聆听者,更是新时代征程的奋进者,要以青春之朝气,承红色之厚重,在民族复兴的壮阔征途上,让青春之火热烈燃烧,照亮远方。

艺术学院 陈磊祥
追寻红色印记 熔铸青春信仰
六月的哈尔滨,松花江畔的风裹挟着历史的回响。作为青马工程培训班的一员,这次“探寻革命印记,传承红色精神”的实践之旅,让我在红色遗址的震撼与代际对话的温暖中,完成了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从理论课堂到历史现场,从银发智慧到青春思考,三重维度的交融碰撞,让抗联精神在我的心中生根发芽。
01历史的回响:在血色丰碑前重拾信仰
站在东北烈士纪念馆杨靖宇将军的雕像前,锈迹斑斑的步枪、泛黄的家书,无声诉说着那段血与火的岁月。当讲解员讲到将军牺牲时胃里只有草根和棉絮时,我突然想起曾在课本上读到的故事:一位抗联战士在转移途中,用身体温暖冻僵的战友,最终自己化作“雪雕”。这种超越生死的战友情,与建工学院“家文化”中倡导的团结互助何其相似。
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的参观令人窒息。冰冷的解剖台前,关工委老师的一句话点醒了我:“这些器械不仅是罪证,更是一面镜子,照见人性的底线与高度。”这让我想起建工前辈们在唐山大地震后,冒着余震危险抢修建筑的事迹——同样的危难时刻,不同时代的中国人都在用行动诠释责任与担当。
02代际的对话:在建工家文化中传承薪火
作为建筑工程学院的学生,在“口述历史”座谈会上,我向老教师们提出了特别的思考:“抗联战士在密林中搭建密营,与我们在建筑工地上浇筑混凝土,是否有着共通的精神内核?”这个问题引发了热烈讨论。
关工委老师动情地回忆:“当年抗联密营要兼顾隐蔽性与实用性,就像你们设计建筑要考虑安全与美观。”这番话让我豁然开朗。建工学院的“家文化”强调精益求精、团结协作,不正传承了抗联将士因地制宜、同舟共济的智慧吗?从密营的木屋到现代的高楼,变的只是材料与技术,不变的是中国人“筑巢引凤”的匠心与担当。
在哈尔滨工程大学校史馆,看到“哈军工”前辈们手工绘制的船舶图纸,我更加确信:建工人“造屋筑梦”的追求,与革命先辈“筑梦中华”的理想一脉相承。这种认知让我在重温入党誓词时,对“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有了更具体的理解——就是要用专业知识筑就人民的美好生活。
03未来的筑造:以专业匠心熔铸精神丰碑
此行最珍贵的收获,是找到了精神传承的实践支点。在船舶博物馆,看到我国自主研发的舰船模型,作为建工学子,我想到的不仅是钢铁巨舰,更是无数建筑人在重大工程中展现的“工匠精神”。抗联战士用生命守护国土,我们要用智慧构筑家园。
这种认知在烈士陵园献花时达到顶点。当手指触碰冰凉的大理石墓碑,我突然明白:真正的纪念不是流泪,而是行动。作为建工学子,我要将抗联精神转化为:在设计作业中践行“坚固实用”的建造理念、在实习工地传承“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未来职业中坚守“造福人民”的建筑初心。
离哈前,我在松花江畔拾起一块鹅卵石。它将与我的建筑模型并列案头,时刻提醒我:既要像石头般坚实根基,又要如建筑般向上生长。这次实践让我懂得,红色基因的传承不在远方,就在我们专业学习的每一处细节中,在“建工家文化”的每一次践行里——因为最好的纪念,就是成为历史的续写者。

建筑工程学院 赵梓
长白松涛——研学有感
2025年夏,值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随诸公赴哈尔滨研学。自东北烈士纪念馆至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从理论课堂到老少共话,目之所及,皆为历史刻痕;耳之所闻,尽是岁月回响。研学归来,夜坐案前,松花江的浪声仍在耳畔。忽觉手中笔重若千钧——若不将这些在风雪中凝固的忠魂、在铁幕下谱写的壮歌写进诗行,永记心底,便是对历史的辜负。遂赋,既祭英魂,亦告来者:吾辈当承薪火,续写山河!
1931至1945,十四载冰河铁幕囚关东
长白山的雪埋过多少未寄的家书
松花江的浪卷走多少未竟的呐喊
这是山河泣血的十四载
这是风雪淬炼的十四载
这是铁骨铮铮的十四载
这是忠魂不朽的十四载
十四载孤悬
战旗在风雪中的摇曳嘶吼
当1931年的炮火震碎沈阳城
马占山在江桥打响武装抵抗第一枪
李杜将军率吉林自卫军血染双城前线
而更北的密林里,抗联战士正用冻裂的手掌
把“还我河山”的标语刻进冻僵的白杨
抗联的脚印在零下四十度的荒野蜿蜒
杨靖宇棉絮拌着树皮充饥
赵一曼家书浸着鲜血成篇
那些在密营里冻僵的枪口
依然指着河山沦陷的方向
八女投江的牡丹江畔,至今浪声呜咽
冷云带领七名女战士背水一战
子弹打光便挽着臂膀走进刺骨的江
周保中在镜泊湖设下“墙缝伏击”
用原始猎枪和大刀劈开日军防线
120名抗联勇士与千余敌人同归于尽
鲜血染红了雪,亦浸染松花江
忠诚于党的信念如长白山不化的雪
勇赴国难的大义似松花江解冻的浪
血战到底的气概若不屈的黑土地
永远滚烫,融入换了人间的诗行
南湖的船已行过百年
八十载风雪洗尽铅华
复兴号驶过山岗
北斗卫星划过夜空
诉说:山河已无恙
东北大地
焕发着生生不息的家国荣光
但我们不敢忘记
八十年前那些冻僵在雪地里的手掌
撑起的是民族脊梁
在最黑暗的时刻也永远向上!
如今我们站在胜利的坐标上回望
白山黑水见证
接过时代火炬
在新时代的征程上
续写——
属于中华民族的荣光!

体育学院 任玉晶
编辑 / 张舒涵
初审 / 王誉霏 张依婷
复审 / 白欣卉
终审/ 丁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