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中的光辉
———《许三观卖血记》书评
“卖血是为了娶亲,是为了救重病的儿子,是为了郑重款待贵客,是为了不被饿死,是为了生存,但归根究底,还是为了爱和可笑的自尊。”这是余华作品《许三观卖血记》的扉页中的一句话。在那个充斥着荒诞的世界里,许三观用自己的血液书写了生存与尊严的诗篇。
《许三观卖血记》的写作背景是上世纪的50-70年代,这一时期,由于发展的需要兴起了全民大炼钢铁运动和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的政策措施,导致农业发展大受挫折,饥荒频发,随之而来的还有文革的摧残使得许多无辜的群众遭受批斗。在苦难不断的当时,人们生存生活都受到极大的影响,作者余华通过讲述主人公许三观生存及生活而多次买血的心酸故事,诙谐却并不幽默的阐释出他对人生和对那个时代的思考。在那个时代,“苦难”仿佛就是人生的本质,而“活着”则是生存的目的。这本小说中,余华善用简练且接地气的语言,更深层次的揭示了苦难的绝望以及人们面对苦难时强大的求生欲望。一次次诙谐且荒诞的卖血经历及其背后故事,其实就是许三观这类人的一生。
作为被公认的“小说革命的先锋拓展”,余华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叙述方式也突破了自身的写作风格。上世纪八十年代,余华的作品大都表现的是人性的丑陋,以冷静的笔触叙述出人性的残忍、黑暗、血腥。上世纪九十年代,余华开始关注人们的日常生活,人生中的苦难,平凡而又不平凡。《许三观卖血记》中的苦难穿插着温情,这本书中深刻地揭示了即使身在绝境,人们仍然热爱生命,正如书中所言“事情都是被逼出来的,人只有被逼上了绝路,才会有办法,没有上绝路以前,不是没想到办法,就是想到了也不知道该不该去做。”,余华写这本小说的初衷或许就是展现苦难中的温情,苦难中的人性光辉。
在这本书中,一开始许三观一直以自己的血液为骄傲,血液是他娶到“油条西施”的资本,是他面对一次次挑战时的底气,但随着故事的情节的开展,卖血成了许三观面对苦难时的救命稻草,更多的承载着许三观面对挑战时的无奈之举和对生存的希望。每一次卖血,都是许三观对生活的妥协和对命运的挑战。
许三观面对苦难主要是在成家后,面对自己最喜欢的儿子一乐不是自己亲生的事实,许三多最初展现出人之常情的愤慨——疏远一乐,惩罚许玉兰。但面对这一难以接受的事实的时候,许三观更多的表现的是对于这一事实的发泄,他不管一乐打伤铁匠的孩子,驱逐一乐去找亲生父亲等,他对何小勇和许玉兰是充满恨意的,但面对这个不堪入目的家,许三观最终还是选择卖血还钱,为一乐的行为买了单。许三观本质上是善良的,他拥有市井的气息但有着不属于市井的品格,从故事的开头,我们便可以看到许三观天真纯朴的青年男子形象,这一天真纯朴便注定了他不会走向人性的黑暗面。面对何小勇被卡车撞伤,他让一乐去救何小勇;面对一乐的离家出走,固执的许三观再也忍不住对于一乐的牵挂之情,他在过去的几年一直把一乐当成最器重的亲生儿子,那份对子女真挚的亲情是不能随意抹杀和割舍的,他接受一乐,不仅是一乐的懂事,更是他性格的必然,许三观对亲情的渴望和真挚便是那苦难时代中为数不多的璀璨,许三观这类人的善良与淳朴照亮了时代的一角。许三观继续将一乐视如己出,并在之后一乐患重病要去上海治疗时,许三观拿出全部家产并选择一路卖血卖到几乎没命去为一乐凑医药费。许三观在淳朴和善良的指引下让他与一乐之间的亲情实质化日常化,他做到了大多数人想象不到的对非亲生子女的关爱。后来,为了让二乐早日调回城里工作,他强忍着刚卖完血的剧痛陪笑对饮……这些场景都展现了为人父母对子女的关爱与责任,展现出苦难中亲情的光辉。
同时,爱情中的包容与疼爱也是苦难社会中的璀璨。许玉兰的前任何小勇强暴了许玉兰使得许三观最喜欢的大儿子一乐不是亲生骨肉,许三观对与何小勇和许玉兰的事一直耿耿于怀,但面对何小勇被卡车撞伤,他让一乐去救,人命面前他宽容了何小勇;面对许玉兰的解释,他表面不接受不理解,但内心中,他花了更多的时间来慢慢化解内心的不满,慢慢的夫妻情谊更加牢固,在文革时期,许玉兰被批斗,被剪阴阳头,被三个儿子嫌弃,但唯有许三观,不嫌弃许玉兰,为许玉兰送饭,给她把红烧肉埋在米饭底下,回来还给许玉兰泡脚,面对儿子们的嫌弃,他为儿子们耐心解释……老年后的许三观因为不能卖血的事在街上哭诉,孩子们嫌弃,同样许玉兰为许三观辩解,这样的爱情,这样的包容,无疑也是苦难中璀璨的光辉。
《许三观卖血记》中充斥着对于社会底层小人物的悲哀映射着以李血头为代表的人们的讽刺,许三观的故事读起来沉重,但大苦大难之后,作者笔下的各类角色都留有人性的余温。“一盘炒猪肝,二两黄酒,黄酒给我温一温”这是阿方和根龙教给许三观的卖血后恢复的方法,同作为小人物的他们教给了许三观求生的一种方法;许三观被李血头受贿了很多东西,但李血头最终还是会让这些苦命人卖血换钱;许三观去一路卖血为一乐换治病钱时一路上都有为他帮助的人……余华以一种近乎残酷的写实手法,勾勒出一个个小人物在巨大社会中的无奈与挣扎,同时也体现出他们与众不同的坚韧与温情。
“在时代的巨轮下,我们都是渺小的存在,但即便渺小,也有我们坚守的尊严和信仰。”故事的最后,许三观在历史的长河中老去,他的身体不再流淌着能够换取生命延续的血液,他垂垂老矣的身体使医院拒绝了他的血液,他的无奈与绝望如一记重锤重重的砸在读者的心上:“我老了,我以后不能再卖血了,我的血没人要了,以后家里遇上灾祸怎么办……”极致的压抑与痛苦中,我们能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与顽强,感受到人格的执着和尊严。诚然,社会不断改革发展,以往需要卖血而求生的事情越来越少,但在那个时代,那段经历中,许三观这类人在苦难中倔强生存,抵抗命运的残酷,又怎么不令人尊重呢?
《许三观卖血记》是余华对生命、生存与尊严的敬畏之歌,书页翻动间,生命之河缓缓流淌,人们无惧宇宙和岁月中的渺小,顽强的去生存,去面对苦难,将生命之河泛起层层涟漪,岁月流淌中,人们体验着生命的起伏,镌刻下不屈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