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组织机构 | 团学要讯 | 学习专栏 | 团校之窗 | 阳光专栏 | 荣誉墙 | 文件 | 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 阳光专栏 > 万象东电 > 正文

[阳光影评]We are all donors——《别让我走》

【来源:本站原创 文字中心见习成员 田卓航 | 发布日期:2018-11-11 】

  如果我说,每个人都有宿命,有人会质疑;可如果我说,宿命是由生到死,恐怕,你会轻轻一笑,却只得同意。那么如果,生死之间的距离被缩短、被固定,甚或这段朝露般的宿命都不全然属于你,现在你的反应呢?我的朋友,请告诉我。
  今天为大家介绍的是电影《别让我走》,影片改编自201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日裔英国小说家石黑一雄的同名小说,由马克·罗曼尼克执导,凯瑞·穆里根、安德鲁·加菲尔德、凯拉·奈特莉主演,分别饰演凯西、汤米、露丝三角。
  片中的三位主角便面临着如上困境。影片开头是这样一行文字——“医学界于1952年有了突破性的发展,从前的不治之症都已能治愈,1967年,人类平均寿命过百”。紧接着画面便切换到一所充满英伦气息的名为“海尔森”的封闭式校园里,孩子们在校园里学习、生活、玩耍、作画,一切都显得无比祥和美好。
  可诡异的气氛却始终存在,孩子们被严厉禁止外出学校,被紧密看管作息以保持身心健康,一旦有轻微受伤便会受到严格检查。这到底是一所什么学校?终于,出于无法抑制的同情,新来的老师旁敲侧击地提醒孩子们:他们是克隆人,一旦成年,不出几年就要开始为“主人”捐献器官,直至死去。孩子们的灵魂受到猛击,可是,没有人去反抗。时间就一点点度过,三个孩提时的朋友,我们的主角,碰巧被同时送往一处乡居,在那里,生活平淡,但灵魂,到底该如何挣扎?
  汤米自小便内向脆弱,不善言辞,身体瘦削,天赋欠佳,同伴孤立他、嘲笑他,只有凯西一直默默关注着他,他们彼此理解,暗生情愫。但凯西的朋友露丝却从中作梗,捷足先登。来到乡居后,汤米了解到真心相爱的情侣可以申请缓捐器官的传闻,领悟出儿时让他们作画的艺廊是用来检视他们的灵魂中是否存在爱,并逐渐意识到自己和露丝之间并不是爱。带着不堪的天真,他去向凯西寻求所谓“帮助”,但凯西怨愤的跑开了。不久,汤米与露丝分手。
露丝在影片中不是个讨喜的角色,她从凯西身边夺走了汤米,并始终流露着一种对外界的敌意。但全片结束再重头回看,她的所作所为很好理解。她同样脆弱,内心害怕成为落单的那一个,于是她争抢、她模仿。她努力学习像个非克隆人,当她满心期待隔着玻璃窗窥视办公室里那个被告知可能是她本尊的人,却发现仅仅是有些相似时,她崩溃了,奔向海边愤怒地咒骂自己的本尊肯定是社会的渣滓。她恐惧,找不到对自己的认同,故而才会有依附、愤怒,乃至最后的迷茫。
  凯西是主角中的主角,在影片由暖色到阴冷的变调中,她似乎始终保持着某种温度,但其实她是经历最多痛苦的人。青梅竹马,爱而不得;知心好友,公然夺爱;遭遇背叛,仍要尽力维持一旦破裂每个人都将陷入孤独的微妙朋友关系;心灰意冷,却被汤米以莽撞理由重新示爱激起悲哀;成为捐赠者看护人多年后,终于得到露丝的忏悔,与汤米重拾曾经的爱,却发现所谓情侣缓捐是个谎言。终于,看着两位朋友捐尽他们的生命,自己,也是时候走出这世间了。


  即便抛开主题,《别让我走》依然充满魅力。
  首先,在手法上,影片大量留白,弥补了一百分钟无法呈现原作细节的局限,同时,拉者的想象视野,意味更加深长,也使全片获得了一种诗歌般的节奏,舒缓而轻重分明。
  在选角上,三位主演充满年轻活力,演技也毫不含糊。尤其是加菲尔德,寡言的角色更难演绎,但他用灼热的眼神以及自然的肢体完美呈现了角色性格的敏感以及内心的热望,含而不露的情感在影片尾声化为黑暗里希望幻灭的绝望嘶喊,正是有铺垫在前,才让一声咆哮不显突兀,反让人心神震撼。
  摄影风格上,画面唯美,充满了英式文艺片的宁静之感,色调偏冷,很好地契合了影片这不动声色的诉说感。仿佛虚无之中有一个无可名状的声音直达你的心里,悠长的叹息,讲述着悲剧。
  原作者石黑一雄骨子里的日式内敛,加上久居英伦沾染的朦胧气质,使这部影片无论如何再创作,都揭不开那层灰蒙的面纱。披着克隆科幻的外衣,夹杂着伦理道德的拷问,但我想,虽然原作者想探讨的主题很多,甚至有博尔赫斯尝试使作品包容宇宙般的雄心,但核心所指,仍在人生。
  “如果,生死之间的距离被缩短、被固定,甚或这段朝露般的宿命都不全然属于你。”这是我们一开始的假设,现在,想象你是个被困于如此窘境的克隆人,你会如何活?
  有人说,逃啊。但克隆人无处可逃,外面的世界,一旦你已被一种命运所局限,便不是外面了。世界的内外,对于无法找到自我的人生来说,无从谈起,不被世界接受,不被自己认同,到哪里都活在自己的角落里。
  有人说,那便安心生活,哪怕去如朝露,至少曾来过。可是说来容易,越是短暂的生命,越贪恋更长久的生命,用自己不被认同的存在,去延续另一个存在的长长久久,如影片中所说“我们毕竟不是机器,到头来还是会心力交瘁。” 即便是将捐献视为自己人生价值的克隆人,也难免会痛苦,会心有不甘。可能这就是个死胡同吧,人追求的,是实现价值;人不舍的,是生命中的各种美好;人恐惧的,是凡此种种的失去。而一旦没有了自我认同,失去了生命宽度,这些矛盾,便成了痛苦的绝望。你可能会不耐烦,说这是个虚伪的故事,与我何干?我们当然不是克隆人。可我们,也有我们的“宿命”。


  我们学习工作,每天在相似的路上,每天在类似的桌前,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生活,但都是同样的奔波。我们发挥我们的光和热,为社会做着这样或那样的“捐献”,偶尔疲惫,偶尔渴望逃脱,但最终还是一如既往,走在我们尚看不清、但早已成形的人生轨迹上。平平淡淡,或是功成名就,最后都一并走向终点。“是啊,很多人都怕第一次“捐献”,不过过了那次之后也就好了,大家都是这样过来的。”影片如是说。片中还把生命的终结用“complete”表达,不禁使人思考,我们的人生,也只是任务的完成吗?
  现在你会说,这个故事和我确实有些关系,不过这是个悲观的故事,我不想沾染消极情绪。没错,它悲观,莎士比亚在《麦克白》中写道:“人生如痴人说梦,充满着喧哗与骚动,却没有任何意义。”影片中,人性在苟活面前选择制造生命,而后消灭它以填补自己。在希望破灭后星辰暗淡,唯有黑暗掩埋绝望的一切,嘶吼也无济于事,力竭后只能颤抖着接受全部。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直面这种悲观?
  加缪说:“死亡是我们无法摆脱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死。可归根结底,太阳还是温暖着我们的身骨。”当我们直面悲观,我们获得的,是对人生最黑暗面的思考,灰色的阴霾常让人窒息。当我们脱身重回阳光,我们更感世界的美好,清风会拂过我们的灵魂。当然,不只是为了美好被衬托而自寻打击,直面悲观更像一根针,刺在我们心上,麻木的痛觉重新被唤醒,凝滞的生活听到警示的鸣音。
  很多人拒绝看阴郁的文学、影视作品,但真正强大的人,真正宽广的心胸,不应只是强迫自己乐观向上,而应坦然去看人生的光与影,它们是相伴存在的,不思考人生,再多的声色犬马,也只是浑噩无意义的人生。我们都知道罗曼罗兰那句“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它”,不正如此吗?
  回到电影本身,或许石黑一雄给故事披上克隆人的外衣,在抛给我们这样一个疑问。
  有些人活的很长,打驻颜针、吃补药、换器官……可漫长的生命却显得空洞而缺少意义。有些人活的很短,也许稚气初褪,也许初次品尝的爱情还在最新鲜的样子……可因为知道时间不多,便会无比珍惜每一秒,拼命想看到更多,了解更多,拥抱更多。
  到底哪一种是真正的活着?谁说得清。我不是石黑一雄,我没有答案,我的话仅代表我自己的看法。
  的确,大多数人都渴望更长久的岁月,归于尘土怎抵得上人世美好。但美好绝不是金玉富贵,绝不是容颜永驻,绝不是万人之上,美好是一顿饱餐后徜徉在斜阳小路上,美好是你不用说我知道的情意深藏,美好是山穷水尽时的柳暗花明,美好是活在任何一个时分便活出应有的模样,是青涩懵懂,是热血奋进,是成熟稳重,或是白发悠然,都属于,我的人生。是甜蜜或是痛苦,都是,我的珍藏。
  我可以在夜深人静时望着月亮思考宇宙无穷,或是偶起伤感慨叹生命短暂,但每一个明天,我都无比珍惜。倘若真的可以预知所剩时光几何,知道终点的方向和样子,知道将如何倒下,那么,为什么不可以知道你将有怎样骄傲的步伐呢?既然注定要倒下,就无需瞻前顾后。我们不必感到虚无,也不必寻找凭赖之物,人生的意义,还是要自己去给出。



   回到《别让我走》影片本身,无论怎么解构,它都不是一部能让你心情大好的电影。但,它会是一部让你思绪万千的电影。
   故事简单,心思复杂。雪可以把天地一转为白色,但万物本质纹理不曾改变,它们仍在那,诉说着自己的故事。电影也一样,千回百转过后,你能从中读到你的内心,读到你想看到的那个故事,这,就够了。
  时光透过窗 在午后 / 时光透过窗 在旷野
  而模糊的记忆里 雕刻每一段光与影的足迹




值班编辑:姜明丽


  

Copyright© 2020.东北电力大学54阳光网 54SHINE.NEEP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